网站logo

发布时间:2020-09-01 17:22:40

觅范

 

 

搜索
确认
取消

活动回顾丨有爱的设计,如何回应当下的身边及未来的远方

  • 发布时间:2022-04-1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活动回顾丨有爱的设计,如何回应当下的身边及未来的远方

【概要描述】

  • 分类:News资讯
  • 作者:MEFine觅范
  • 来源:MEFine觅范
  • 发布时间:2022-04-15 10:20
  • 访问量:
详情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并不容易的2022年的伊始,面对疫情、面对灾难、面对战争、面对频发释放求救信号的气候环境,人们越发体会没有一个人会成为孤岛。而作为面对当下却又不只停留在当下的设计师们,从教育到实践,他们在探索,努力或者是改变着什么?

 

3月25日,Roca Beijing Gallery设计互说第十期,以“有爱的设计”为主题,邀请zoomer设计师成长平台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师杨尊杰,作为特约主持,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趋势化研究工作室吴卓阳、桑瑞、李晓明三位老师,以及 Penda China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主创建筑师孙大勇、WIT方夏设计创始合伙人罗振华和艺术家、Celu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芦明一一同座谈直播,分享他们眼中设计与艺术的使命与责任。本文为现场观点实录梳理。

 

 

 

 

 

 

杨尊杰

01

#设计师

要有改变世界的使命#

 
 
 
 
“有爱的设计”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议题,尤其是关于环境或者可持续发展方面。当我们提到生存环境的变化时,我们都会直觉地往环境污染与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去思考,这的确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必须要去面对并克服的议题,我们也的确看到了伟大的成就。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霍奕瑾老师的作品《天青》用汝窑记录了2015年冬天的天空颜色与PM2.5数值,如果今天他再做一次可能效果会完全不同,北京天空的美丽就是我们大家共同付出努力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其实是一个多元共时性的变化。许多可能看起来不相关的因素其实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比如医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看起来是好事,但也同时带来了老龄化社会的议题;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人民收入与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对与物质的追求。一方面导致生存压力变大,出生率降低导致未来的劳动人口降低,另一方面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导致了肥胖等社会性公共卫生问题,这些都会进一步的加剧老龄化议题下复杂的社会问题。
 

 

让我感到忧心的是信息科技让我们变得更冷漠,又或者我们的思维或同情心被信息错误的引导。当远方的灾难发生的时候,有多少人会踊跃主动的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是叹气一声当个看客?面对灾难身为设计师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做呢?这些也都是我们不断思考的事情。
 

 

 

 

 李晓明

02

#对地球的爱

从探索可持续的材料应用开始#

 
 
 
不管是有爱的设计还是可持续的主题,都是设计师和艺术家包括未来全人类应该关注的主题。学生在接触设计专业时,应该具备设计师最基础的素养,即主动关注地球、关注世界、关注人们的生活、关注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我们作为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这些理念,给他们机会去多接触一些社会问题。

 

在未来产品中,新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举的案例是两个毕业生的作品——麦秸杆和硅藻土。我们希望自然材料能够有新的设计或新的用途。

 

这个作品是壶承系列的茶具。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重新认识材料,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这个作品用麦秸秆的材料尝试茶具壶承的设计,我们希望每个人看到这个作品会有不同的思考。

 

 

 

这个作品是硅藻土和瓷。在这个作品中,用硅藻土做了生活当中的必备产品,如音箱、花盆。学生把产品的一些特性、基本属性提炼出来后,结合本身的功能需求做一些尝试。虽然最后呈现的是简单的产品造型或功能,但是能够引人深思,从而去挖掘材料背后更大领域的议题。
 

 

 

 

 

 

 

 孙大勇

03

#向自然学习

少即是爱#

 
 
我研究生毕业设计题目是仿生营造设计。我对仿生设计的兴趣来源于德国工业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Luigi Colani)先生的启发,他在一次央美的讲座上给大家介绍了很多来源于自然的设计灵感,他说世界上没有比蜘蛛网更优秀的建筑了,它的材料最坚固,用的空间最少,同时解决了居住和生存方式两个问题。科拉尼设计很多航空器,但他说至今也没有一个航空器能够像苍蝇那样头朝下地着落。他倡导的“仿生设计”就是为实现设计形式多样化从而去追溯大自然的原始形态。他非常尊重中国的老子,他说:“谁能静心思索,真正理解中国老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谁就能走出设计领域早期形成的误区,步入设计的百花园。可惜这对于西方设计而言却行不通,因为他们很难理解这一哲学真理”。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仿生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建筑师,我们创造的建筑在不断的吞噬自然,无论什么建筑,都会给自然带来伤害,人类和其他生命共享着地球上有限的生存空间,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角色之一,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最小地侵占自然,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其他生命和未来。我当时的课题设计的原型是生活在湿地环境里的麝鼠巢穴,麝鼠的巢穴既可以解决麝鼠居住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冬季冰下捕食的问题,还能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我当时创作了一个漂浮的建筑,希望这个建筑从材料到形态设计都可以呼应周围的湿地环境,还可以为鸟类等生物提供栖居的空间,实现人与其他生物共生的理念。

 

 

 

从2013年开始我们成立了Penda China事务所,我们的设计一直都在关注环境问题。前些年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人们都不敢到户外。当时我们要设计一个咖啡厅,我们就希望让咖啡厅变成一个安全、健康的、能够提供清新空气的环境。所以我们把咖啡厅里所有的固定家具和装饰都去掉了,所有的空间都是用临时的结构完成,并且在里面放了很多绿萝植物,既作为装饰也可以净化空气,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创造健康的环境。

 

 

 

2014年,我在一次南极旅行之后,开始关注垃圾问题,我们都在城市里工作,可能觉得这些问题离我们很遥远。但你踏足南极大陆之后,你会切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甚至有企鹅因吞食塑料垃圾致死。旅行结束后我希望能对环境做点什么。所以在之后的几次展览中我们提出了“少即是爱”的理念,希望少制造垃圾,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第一次展览是在上海的家具展。通常展览只有三天,但是会制造大量废弃物。所以我们收集了参展商们的包装箱,在这个有限的展示空间里,我们用包装箱摞了一个金字塔。当撤展的时候我们又让大家可以免费取走箱子,我们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大家减少垃圾,关爱环境。

 

 

第二次是2020年“设计之春”展,我们当时从广州的工厂借了一车旧木头,搬到展场搭了一个展示空间,用来展示一些家具作品,等撤展后又把木头还了回去,没有制造任何额外的垃圾。第三次是设计中国北京展,我们当时提议把VIP的塑料卡片改成了再生纸的材料。参观者觉得这是最有温度的邀请卡。我们还在展馆门口用垃圾桶做了一个七彩的彩虹装置,提倡垃圾分类,当时上海还没有开始垃圾分类,但这个议题我们在政府提出之前已经关注了三四年。这个活动大概结束两个月后,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政策,如今已经变成了北京和很多大城市的共鸣,这让我们非常欣慰。在我眼中未来应该是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所以“少即是爱/Less is Love”提倡的应该是放下自我的无止尽的欲望,去把爱分享给更多的生命。
 

 

 

 
 

 

 

 芦明一

04

#用艺术

为地球发声#

 
 
几年前明一我和爱人踏上了人类迁徙之旅,这场旅行带给我的震动和变化非常大。当时就是单纯的想出去看看世界,不带任何预设去跟当地的社区建立联系。我们重走的这条路线,就是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走出非洲的人类大迁徙之旅。

 

我们找到了一些相对很原始的部落,他们的生存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种植一些最简单的农作物,二是养牛,三是收集蜂蜜,这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在对话的过程中发现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当地降雨不规律,他们的农耕播种很难再有收获,为了放牛可能要走上十几天,蜂巢要么没有蜜蜂要么没有蜜。在这三个非常基本的生产方式都受到伤害的时候,我对于他们的未来很担忧。

 

几千年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现代的工业文明、各种科技都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气候变化成为了他们最艰巨的挑战。在城市里,因为钢筋混凝土保护,我们反而没有跟自然的联系。一旦走出去脚踏实地就会发现变化非常明显。这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强的震撼,成为了我们转型做跟环境、气候相关的设计和艺术作品的根本动力。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艺术的形式,把那些远在天边的问题,让大家看到近在眼前。《银瑚》这个作品是其中之一。珊瑚白化在气候里是气候临界点的象征,越来越多的珊瑚白化代表着气候即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我们用AI生成动态海底珊瑚的图景,走的越近就会发珊瑚白化越明显,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也是在表达和自然最好的距离可能是我们退后一步的状态。

 

 

城市里最常见的野生动物就是鸟类。鸟类在城市里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撞击玻璃而死亡的现象。美国研究显示一年仅在北美死于鸟撞的数量高达10亿只,它是仅次于对鸟类最大的威胁,栖息地破坏。但这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的关注并不多。鸟撞击玻璃是因为它看不见,或者玻璃反射树木和蓝天。我们了解到80%以上的鸟类可以看到紫外线,如果我们用一种透明的、可以反射紫外线的涂料在玻璃上,对人来说还是一块普通的玻璃,对于鸟来说展示着图案。晚上把灯光打起来,人也可以通过鸟的视角去看城市,能跟野生动物建立起另外一层联系。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作品去告诉大家,我们在家里就能去做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

 

 

 

 

 
 
 

 罗振华

05

#有爱的设计

是商业与社会的平衡#

 
 
我在2015年底从英国回来做公司,第一个中标的项目就是远洋集团在全国最高端定位的养老项目。我们也做过中学以及为年轻人的设计,关注不同的人群很有意思。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有敏锐的使命感,这是不容易的。

 

我们在西直门的项目是一个写字楼,使用者是金融科技领域的人。我们本来是被邀请做他的高级餐厅,交流后还将办公也请我们做。我们通过一期到三期的过程把一个地下、不是很理想的空间改造成了获得很好市场回馈的空间。我们在设计里想去尝试做各种突破,比如模拟水,这样坐在办公室里看到外面的大楼梯底下就不会是垃圾空间,尽可能的为他们抢出能够缓解压力的设计。尽管离开学校很久了,但始终没有忘记对于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为此做了很多的尝试与实验。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心怀世界。我们每天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我希望能够通过有限的东西去尽可能的改变。我感恩遇到的很多业主和项目的机缘。个人回馈可能很微小,但我认为这是鼓励我努力往前的动力。这本身既是商业的,也是社会的,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平衡。

 

 

 

 

 

 

 

06

#身边及远方

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吴卓阳:“身旁及远方”这个主题是我们工作室建立的一个学校与社会交流平台。我们2019年的第一期“语境设计展”在Roca Beijng Gallery展出了许多关于生存环境主题的作品。

 

 

姜亚茹的的《c•c》关注室内的生态环境,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室内小型循环系统。产品的下半部分是小型堆肥设施,可以将食物残渣转化为有机肥料。上半部分是产品的冷凝系统,可以将空气当中的水分经过冷凝灌注到植物里边。检测装置可以自动检测植物与环境的状态,并实时进行调节。
 

 
淡雅兰的《O‘Lab》是介于新材料以及思辨设计之间的作品。这个作品应用到了3D打印技术,材料是将木粉末和PLA材料进行混合打印出产品。设计师提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环境,即在未来3D打印技术发展特别成熟的时候,我们家具的使用方式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可以借助新技术实现家具的快速成型与回收。

 

 

桑瑞: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希望让学生尽早开始有意识的去关注这个确定的未来,因此我们每年都会在教学实践中引入“适老化设计”的主题探索,不仅如此在2019年10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身旁及远方-当设计师遇见老龄化》主题论坛也是在乐家北京艺术廊这里举行。论坛活动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学生的适老化设计作品展,另一个部分是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从政策、需求、产业、设计和研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养老和适老化设计的现状与未来。

 
 
 

 

 

 

 

 

 

07

#设计教育

一种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教育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解决问题。设计教育有其更深远的意义,它的目的是建立未来设计师们的使命感、价值观与世界观。在课题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的认知人类、认知世界。并且多维度去认知设计客观地看待设计,实用性的设计不只要看眼前,还要看到更远的未来。

 

吴卓阳:我们趋势化工作室通过十年的摸索与实践形成了四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特殊人群、生存环境、低碳循环、科技智能。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坚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的新型人才。

 

桑瑞:我们之所以研究特殊群体,是希望通过深入地体会理解特殊人群的真正需求,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并不只是生理性的、功能性的,许多时候我们更会去关注在心理层面的问题解决。比如最近我们通过三个联合课程为北京盲校做了一系列的教具与生活辅助设计,许多学生的作品同时解决了功能性的问题也提出感性的心理层面的答案。

 

比如《Glass X》设计师黄欣如将时尚需求带入了盲人生活辅助用品中常见的手杖与眼镜设计中,利用参数化设计完成一个时尚手环,替代了盲人标签化的手杖,可以通过红外线感应、回馈探测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眼镜的设计考虑到缓和渐盲人群的特点,用模块化的设计让视障人士可根据不同渐盲程度与不同使用情况来选择不同模块尺寸与功能进行个性组合。《Glass X》用时尚创造一个无偏见无标签的纯净环境,帮助视障人士能够与他人进行无障碍交流,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

 

 

就像前面吴卓阳老师提到的,我们的教学实践一直坚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我们也坚信只有让这些可爱学生能够被更多的人看见,才能够影响并鼓励更多的设计与产业力量投入《有爱的设计》。因此我们举办了身旁及远方设计主题设计展 《为缺失的感知设计》线上展,把学生们为北京盲校做的教具与生活辅助设计产品收录展出,欢迎大家随时观展。

 

 

 

 

 

李晓明:我们应该敢于想象未来。有了好的设想才能去付出实践和探索。我们工作室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了相关课程让学生去接触未来的话题。在未来我们会对生存环境、可持续资源进行思考,同时会对新科技和新材料保持关注。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了炫技。这也是我们工作室教学所倡导的。
 
 
 

08

#爱的呼吁#

 
 

01

桑瑞:希望社会各界机构能为我们这些有爱的设计师提供一个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能走到这些特殊的人身边,去做一些资料的收集或志愿帮助。我们还希望能够将设计变成实物产品,这需要有各种商业的介入。产品设计得再好,没有实践的过程,还是需要再检测、再揣摩、再修改。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机会,即使想做有爱的设计师,我们的爱也传播不到需要的地方。

 

02

李晓明:我们也特别关注和呼吁联合课题。学校欢迎设计师、其他院校、国内外对这一课题感兴趣的人员一起来做联合课题。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火花。

 

03

芦明一:关于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跟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议题里来,我有一个很强的体会。我一直在探索可持续的概念,我的理解是当所有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可以长期不断地做下去?说到能源或消费习惯,当我们把它放大到所有人、放大到一个时间跨度的时候,我们或许就能理解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行为。这样可持续的概念不仅仅存在于设计领域,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创作,也不仅仅是学环境工程、做环境、做NGO的这些工作,而更多是存在于各行各业,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生活方式。现在整个大的环境层面倡导的也是类似的概念,像“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碳中和”等,都是在通过看似宏大的体系分解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点滴当中。带着可持续的概念,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可持续一点。

 

04

罗振华:不谈哲学谈现实的话,我会发现我们的业主大都是那么热爱生活,有强烈的意愿去把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变好。疫情提醒我们要慢下来,珍惜每天的生活,这个时候空间环境就有爱了。我特别感恩遇到的业主,我们每个项目都会做很多的研究,以至于我们被认为是具有研究精神的实践形事务所。

 

05

孙大勇:“爱”这个命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我个人体会所谓爱首先要放下自我,爱他人比爱自己多一点,这样很多问题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当我们讨论很多宏大的问题无解时,莫不如去给身边的爱人做一顿饭,刷刷碗,让你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爱。我认为这是设计灵感最重要的来源。当你爱全世界却忽视了身边最重要的人和环境时,那些口号都是泛泛的空谈,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觉得爱就是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关爱你身边的人的做起。

 

06

杨尊杰: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每个人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世界会因此有所改变。有爱的你始终要相信这个世界跟你一样的人很多,当每个人都向外扩展几个关于有爱的设计思想,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有爱队伍中,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身旁及远方设计主题设计展 

《为失去的感知设计》

线上观展入口

 

欢迎设计师和建筑师

线下体验 Roca Gallery

感受创意空间的美妙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底部关于我们

发布时间:2020-03-24 00:00:00

 

寻觅遥远的相似性关于艺术,设计,音乐,时尚和非日常生活。

MEFine觅范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ins、抖音、小红书、头条、视频+网站综合性传播+公关策略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info@mefinemedia.com
商务合作:jasonbai@mefinemedia.com   |   +86 15810181029

 

About · 关于MEFine             Contact · 联系我们

 

京ICP备20007742号

 

营业执照             SEO

底部微信

发布时间:2020-02-17 00:00:00

mefine

底部图标

发布时间:2020-02-17 00:00:00

mefine   mefine    mefine   mefine

COPYRIGHT © 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