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Michael Wolf 的压缩城市
- 发布时间:2023-09-1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一起来看看摄影师视角下的建筑世界,香港的密集与韵律,或者窥探芝加哥后仍保持的那一份疏离,摄影师镜头下的建筑与人群关系总能产生新奇视角。
一起走进Michael Wolf 的压缩城市
【概要描述】一起来看看摄影师视角下的建筑世界,香港的密集与韵律,或者窥探芝加哥后仍保持的那一份疏离,摄影师镜头下的建筑与人群关系总能产生新奇视角。
- 分类:Art艺术
- 作者:MEFine觅范
- 来源:MEFine觅范
- 发布时间:2023-09-18 11:48
- 访问量:
一起来看看摄影师视角下的建筑世界,香港的密集与韵律,或者窥探芝加哥后仍保持的那一份疏离,摄影师镜头下的建筑与人群关系总能产生新奇视角。
德国摄影师Michael Wolf一直以风格鲜明而睿智的作品著称。他以严肃与幽默相融合的方式捕捉大城市的日常生活,通过记录各式各样的人群,反映城市结构,以及通过城市间的钢筋混泥土来呈现社会发展状态。他的镜头主要聚焦在香港和巴黎,揭示了当代城市中存在的匿名性和个性。
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1954年7月30日至2019年4月24日)是一位德国出生的艺术家和摄影师,他在欧洲和加拿大长大,1993年,39岁的他选择离开欧洲。
“我厌倦了德国,也厌倦了欧洲。 我必须逃避一切可以预见的事情”。 那时的香港是中国的后花园,中国对Michael Wolf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 这一定是一次非常令人兴奋的冒险,Michael Wolf决定搬到香港生活。
1994年,他移居香港,为《斯特恩》杂志担任签约摄影师,工作了8年。到达香港后,沃尔夫被这座有趣的城市深深吸引,2003年从杂志社辞职后,他有更多的时间漫步香港街头。
“2003年开始我意识到,我在香港生活了9年,我却从未拍摄过这座城市,我感到内疚。”他每天早上6:00出发,在城市中散步到下午6:00,晚上回到工作室,开始整理他相机中的香港的每一天。
多年来,沃尔夫一直在香港的后巷徘徊。他并没有计划开始任何特定的项目,他去那里只是为了发现和体验这些混凝土建筑隐藏的生命。
<Back Door> 2003
香港人没有太多的私人空间,所以他们利用一切能找到的空间,包括后巷作为公寓的延伸:挂衣服、存放东西、洗碗——以及放松。回到轻松的现实,也展现了抽象建筑背后无数的生活片段。
<Back Door> 2003
<Back Door> 2003
他用挂在金属上的手套、塞进铁丝网里的瓶子里、水管上的抹布,这些小东西用一种生活场景感,让我们回到轻松的现实,也展现了抽象建筑背后无数的生活片段。
<Back Door> 2003
“我走了很多路,所以当我累了的时候,我就会去后巷。总有一张椅子可以让我坐下来休息。”
他这一时期拍摄的“Bastard Chairs”系列也是他走遍中国街头的结果,这些“新”椅子在沃尔夫眼中非常有趣。“它们并不优雅,也不总是舒适,它们也不是大规模生产的:它们是个体。 在中国,坐的器具和坐的场合一样多种多样。 每把椅子和凳子都有自己的性格,“
<Bastard Chairs> 2000
<Bastard Chairs> 2000
在“Hong Kong Break”系列中,终于出现了人物写照:香港人在工作间隙休息了,终于在这个时候放慢了生活的脚步。这些躲在犄角旮旯的那些忙里偷闲的身影让这座城市显得稍微生动了起来,这城市也有隐藏在水泥墙壁后面的一点点活泼。
<Hong Kong Break> 2005
在简·雅各布斯1961年创作的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中,扼要地列出了一个生机蓬勃的城市在形态上所需达到的四个要点:用途要混杂、街区要小、不同年龄建筑物并存、密度要够高。
建筑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
这些混凝土结构没有香港标志性的海港天际线的耀眼光泽,而是反映了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这些照片排除了天空和地面,从而强调了建筑物的垂直线条,他将三维建筑压缩成一个平面,使画面拥挤又有序。以一种类似欧普艺术的形式,在表现城市建筑让人喘不过气的压迫感的同时也展示出一种节奏性的韵律美。
香港是一个丰富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城市,Michael Wolf镜头下的香港连建筑都是缤纷各异的,但就是这样的缤纷中的高楼,无休止重复的密不透风的窗户布满画面,不免使人心生恐慌且压抑的情绪,这城市既鲜艳又黯淡,既工整又扭曲。
观者看着被压缩的建筑景观,想要逃离的情绪愈发强烈,却又控制不住被那极致奇幻的线条和仿佛在努力挣扎着的色彩所吸引。这也许就是现代城市的最真实写照。
透明城市《Transparent City》
与他在香港拍摄的不透光的窗户不同,他在芝加哥拍摄的这组照片透过多层玻璃揭示了城市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结构。
2006 年,Michael Wolf 开始在芝加哥市中心拍摄一系列作品。“将主要在黄昏或夜间拍摄的客观城市景观与建筑物居民的细节相结合”
这组作品与《密度建筑》(Architecture of Density)系列一样,照片排除了地平线和天空,但将建筑物的窗户作为主要拍摄对象。
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有一天沃尔夫发现他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个男人对他竖起了中指,他惊喜于男人做动作时他刚好无意间按了快门的巧合,他开始以200%的放大悲了查看每个文件,他实际上可以看到每栋建筑的几乎每个窗户上发生的事情。
这一事后发现为沃尔夫的项目增添了新的维度。他开始向内、向外看,从一方面对抗另一方面。这些闪闪发光的巨幅照片成为对21 世纪城市日常生活的复杂而丰富的表述。
但该系列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对建筑物中人物的裁剪和放大照片构成了对隐私的侵犯。
Michael Wolf通过对每张照片的严格裁剪来强调这种疏离感和“没有出口”的感觉,每个人都像是被锁在自己的小天地,有着各自不同的心事与情绪。像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882-1967,美国画家)笔下的个体通常通过玻璃窗隐喻地被描绘为与环境隔绝且脱节的人物,Michael wolf将Edward Hopper作为灵感来源,学着同样的方法那样捕捉到现代城市中个人的孤立感。
左Edward Hopper《科德角的清晨》,1950
右Michael Wolf 《透明城市》,2006
Michael Wolf的这两组项目都有“杜塞多夫摄影学派”的影子,一贯的严谨、简洁、冷静、工整,用大量的时间搜集整理并分类,倾向较少的情感以及更客观的方向,以相同的拍摄手法排列图形,严格遵循了“类型化摄影”的方式。
就像安德烈亚斯·古斯基或托马斯·斯特鲁斯的作品一样,沃尔夫的照片揭示了记录周围世界并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渴望,但采用了当代的视觉方法。 与“经典”纪实摄影的抒情戏剧相反,这些图像冷静地脱离了主题,摄影师在相机后面的存在几乎难以察觉。
<99 Cent II>Andreas Gursky,2001
<肖像>Thomas Ruff,1987-1998
像Michael Wolf受到的争议那样,有人认为“杜塞尔多夫学派扼杀了摄影”,他们没有意见,没有评论,没有个性,是一幅关于观测的,孤立的和不正常的摄影作品。而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的意义,让每位观者产生不同的情感链接与思考,这样无感情的表达也许是一种新的观察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对画面进行评价,不用负责。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Transparent City》
不管是拍摄城市建筑还是生活痕迹,Michael Wolf以第三者角度来深入观察呈现当代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审视了分层城市景观中的生活,探讨了公共和私人空间、匿名和个性、历史和现代发展的并置。他冷静的表达让带我们更客观的了解城市中个体的多样性。
*更多Michael Wolf的作品系列欣赏请登陆摄影师个人网站:https://photomichaelwolf.com/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底部关于我们
寻觅遥远的相似性关于艺术,设计,音乐,时尚和非日常生活。
MEFine觅范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ins、抖音、小红书、头条、视频+网站综合性传播+公关策略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info@mefinemedia.com
商务合作:jasonbai@mefinemedia.com | +86 15810181029
About · 关于MEFine Contact · 联系我们
底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