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杂念的人最真诚,安奈特•梅莎吉国内首次大型个展来袭
- 发布时间:2024-08-1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安奈特•梅莎吉的个展《杂念》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她用日常材料编织出一个个关于女性、生活、死亡的深刻命题。那些破碎的玩偶、捆绑的红线、幽暗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不愿面对的真相。这是一次沉浸在艺术与现实交织的旅程,令人深思的女性力量正在悄然绽放。
有杂念的人最真诚,安奈特•梅莎吉国内首次大型个展来袭
【概要描述】安奈特•梅莎吉的个展《杂念》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她用日常材料编织出一个个关于女性、生活、死亡的深刻命题。那些破碎的玩偶、捆绑的红线、幽暗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不愿面对的真相。这是一次沉浸在艺术与现实交织的旅程,令人深思的女性力量正在悄然绽放。
- 分类:Art艺术
- 作者:MEFine觅范
- 来源:MEFine觅范
- 发布时间:2024-08-19 12:54
- 访问量:
提到安奈特·梅莎吉的名字,你会想到什么?是那个代表法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且一举拿下第51届金狮奖的首位女性;是法国国宝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是一个街头小贩,一个收藏家,一个女性主义者。
2024年7月6日至10月8日,借助逾本次展览的70件绘画、摄影、雕塑、装置等不同媒材的作品,我们将走进梅莎吉横跨半个世纪创作生涯的关键时刻,在看似聚焦最私密的身体、灵魂与记忆的作品之中,寻觅那个浪漫又怪诞,荒谬且有趣的万千世界。当然,她的作品总是“不美丽”的,破碎的生活,缺失的身份,被遗忘的话语充斥其中。只有当你走近与之交互碰撞,才能感知到梅莎吉在对周遭世界无序无常的杂念之中,不断向外延伸的真诚与勇气。
1943年,安奈特·梅莎吉出生于法国北部的贝尔克小镇,战火之下的一片废墟与海浪打湿的清凉海边,自顾自在小镇共存着,而小镇则借疗养胜地之名延续生活。在梅莎吉的回忆中,这是属于病人的城市。病人们等待康复,实在无一处可去,绕着海岸走一圈,再随手画上两张风景写生,呢喃几行诗歌。无聊蚕食心智,或是做个艺术家,或是不行,就踱上颓败的马路,去听听士兵的行军号子。
安奈特·梅莎吉在画廊,1982年
梅莎吉便是这样触碰到了艺术,感知到了生死。她将平凡且具体的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肌理,又将艺术视为日常伤痛的治愈灵药。因而,梅莎吉辗转于小镇和巴黎间,以记忆为灵感的载体,在儿时宅宇拼凑只言片语,在二手市集寻捡日常。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日常材料,成为了她创作超越现实的组合作品的锚点。
“杂念”展览现场作品
在展出的代表作品《依赖/独立》中,无数红色毛线与铁丝一同捆绑着黑白照片与信件,装满琐碎的透明袋子,以及缝线裂开的玩偶。平视它是一堵隔绝记忆与现实的红墙,仰视则看见抚慰生活的爱心形状。梅莎吉分享着脑海里光怪陆离的生活状态,让人看见精神与记忆的具象,却深感现实的模糊不清。
1971年,梅莎吉对那些包裹身体的布料产生了联想。兴许被反复揉搓,可随意丢弃的布料,才是生活的第一接触者。在《跳跃》中,一件倒挂的红色儿童羽绒服呈现出跳绳的身体姿态,身体的缺失掩盖不主有趣的灵魂。而另一件作品《紫色梦中情》中,粉色与灰色两床羽绒被交织捆缚一团,仿佛两人缠绵被中,却伸出鄙夷与谩骂的手势。
中:《跳跃》
左、右:《紫色梦中情》
“我就是如此擅长玩弄事物的两面。”梅莎吉用同一种生活日常材料,挑逗着人们的情感与理智,是欢愉抑或忧愤,纯真抑或邪恶,唯有经历者懂。一如有人有艺术治愈伤口,有人则将病状暴露在外。
展览开幕的当天,81岁的梅莎吉眼里保持着活力。她早已饱受癌症与白内障的折磨,经历了丈夫的离世,战争的惨痛,对于她来说,死亡与生活随行。在晚年的作品中,梅莎吉必须解答生死的重要议题,但她一如往常地平和且真诚,直面死亡,直到它真正来临之时。
《蜗牛漫步》
2022年
《摆渡》
2012年
《蜗牛漫步》中蜗牛缓慢爬过头骨,《摆渡》中装满动物尸骸、残留鞋服与扭曲肢体的木板轮滑车,无不再指向那万物皆平等,可延缓却无法避免的衰亡。正如人们在讨论癌症的最佳疗法时,总是没完没了却能从中获得些许慰藉。当梅莎吉以上帝视角赤裸呈现死亡时,一切抑或变得平静。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烟囱内,梅莎吉特别展出了声音作品《仿佛》。环形的幽闭空间阻隔干扰,打开内心通路,梅莎吉低沉的喃喃自语带领观众潜入自我意识深处,那些仿佛“本该如此”的自我认知、社会规训的真实性收到质疑,梅莎吉试图告诉观众:人生如戏。
梅丽莎的艺术语境中,生活是混沌的结合体,在祛魅再魅之中不停切换,死亡与新生共存,邪恶与美好并行。她喜欢用稀松平常的工具,塑造出迷人的生活二相性。观看她的作品,就如看一出黑色幽默,超然又真实,混乱且真诚,真如梅丽莎所说:“这样的生活,比一切想象更为惊人。”
《我的誓言》1989年
谈到安奈特·梅莎吉及其创作,女性主义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在她漫长且充满挑战的人生中,对面女性话题时,她习惯云淡风轻地解答着迎面而来的尖锐问题,并用艺术创作来革新固有认知,颠覆既有传统。对她来说,作品就是真诚接纳自我的归宿与女性力量的激昂呐喊。
《网中之愿》1998年
与所有法国人一般,年轻时的梅莎吉也逃不过将咖啡馆当作窥探生活的棱镜,去观察周遭的新鲜事物,“偷听”别人的窃窃私语。但这也意味着,彼时的新闻与言论,女性的声音总是缺席,女性的姿态只能聆听。
《小巴比伦》2019年
梅莎吉曾在不同的采访中笑谈到,再决定自己想要成为艺术家的一次晚宴上,曾力邀一位评论家观看自己的作品,得到的回答则是:上床可以,看作品不行。梅莎吉给出的回应并非是当场的唇枪舌战,而是在不断对日常材料的探索中,用绘画、摄影、针织和拼贴来表现关于女性身份于身体的思考,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女性感知创作方法论。
《与此同时2》2021年
《密谈》2019年
在作品《寄宿生》中,梅莎吉将自我意识放入麻雀标本中,鸟象征着自由,意味着逃离,但它们总是脆弱不堪,会坠落,会死亡。梅莎吉为死去的麻雀穿上衣服,沐浴洗净,拧紧发条,暗喻勇敢的女性,会继续对抗着看似牢固的社会枷锁。
《寄宿生》1971年
语言与文字对梅莎吉而言至关重要,是她创作的触发器,这促使她在1974年创作了《我的谚语故事》。那些口口相传的对女性抱有偏见的法国谚语,被梅莎吉用各色棉线绣在了白色棉布上。“女人受天性教育,男人则受教于书本”如同扎娃娃般戏谑地出现在相信“女巫“存在的男性眼前。
《我的谚语收藏》1974年
伴随着女性议题浪潮的高涨与对媒介和空间运用的日益精湛,梅莎吉的作品愈发天马行空且极富张力。她从二手市集淘来一件件女性的连衣裙,与真实的身体影像,冰冷的文字切片一并放入灵柩木箱中。未知的女性仿佛全都消失在褪色的记忆中,留下的只是被遗弃,被贩卖的老物件。
《连衣裙的故事》1990年
在装置作品《日常》中,每一件被刻意放大的黑色皮革剪刀、菜板、衣架等带有“女性用品”的枷锁之上,悬挂的皆是一具具残破的身躯,仿佛下一秒,便将被生活彻底吞噬。
《日常》2016年
对于女性来讲,日常是双无形的手,掐住喉咙,掀开皮肉,还无情地留下温存的表象。梅莎吉以冷峻的态度,揭开生活覆盖于女性身上的面纱,好让观众进入这个由她打造的看似梦幻却时刻充满黑暗的世界中。
《孤注一掷》,2005年
2005年,梅莎吉用作品《孤注一掷》赢得了威尼斯双年展最佳国家馆金狮奖,这或许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展厅被一块红色织布覆满,鼓风机涌起暗潮,闪烁的身体部件仿佛在展开着一场欢愉,抑或是一场冒险的旅程。一旁巨大的时钟指向无期。悬挂于半空的木偶,既是一切结束后的新生,也是期待再次坠入其中的那一个。
这是一个关于木偶匹诺曹的奇遇寓言故事。梅莎吉选择了撒谎成性、错误频出的皮诺曹作为每个人的投影,犯错与成长,现实与超现实,梅莎吉的作品不会为观众提供故事结尾,总是游走于喜剧与悲剧的中间地带。
安奈特·梅莎吉现场作画
用一场展览去高度概括人的一生,诚然是这个时代下认识一位名人的高性价比选择。但我们仍只能在“杂念”中窥探到安奈特·梅莎吉时断时续的生活脉络。
她是一个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她会选择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依旧前来上海个展为其开幕,并亲自现场作画。她是真诚且富有勇气的,不加滤镜地将关于生活的双重性,关于女性的复杂性的杂念,以不同形态、媒介的作品,毫无保留地观呈现给众。梅莎吉将所有答案留给了你我,又再次回到生活中,去创作,去思考。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底部关于我们
寻觅遥远的相似性关于艺术,设计,音乐,时尚和非日常生活。
MEFine觅范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ins、抖音、小红书、头条、视频+网站综合性传播+公关策略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info@mefinemedia.com
商务合作:jasonbai@mefinemedia.com | +86 15810181029
About · 关于MEFine Contact · 联系我们
底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