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发布时间:2020-09-01 17:22:40

觅范

 

 

搜索
确认
取消

Niki de Saint Phalle:挣脱童年泥泞沼泽,在自由与喜悦中摇曳!

  • 发布时间:2024-08-1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在艺术领域,男性的作品已经让人疲惫,现在轮到女性去创造新的东西了。”

Niki de Saint Phalle:挣脱童年泥泞沼泽,在自由与喜悦中摇曳!

【概要描述】“在艺术领域,男性的作品已经让人疲惫,现在轮到女性去创造新的东西了。”

  • 分类:Art艺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8-12 20:14
  • 访问量:
详情

 

 

Niki 于1930 年出生在法国塞纳河畔讷伊,1933 年移居美国,在纽约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1952 年又搬回巴黎,融入法国和侨民艺术社区。2002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她被认为是最著名的女性雕塑家之一,就连劳申伯格也收藏了她的作品。

 

 

50年代末法国思潮澎湃,在艺术领域掀起一阵波澜,由Pierre Restany发起的新现实主义运动(Nouveau réalisme)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支持,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Yves Klein、Arman、César,Jean Tinguely, Martial Raysse、Daniel Spoerri 等,而Niki则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成员。

 

尔后,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力从南法城市尼斯扩大到巴黎甚至大洋彼岸的纽约,有趣的是这一运动的轨迹与 Niki 的成长迁徙轨迹不谋而合,Niki于纽约的缘分也在日后的系列展览中得以窥见。

 

 

妮基·德·圣法勒 (Niki de Saint Phalle) 周围是她正在创作的雕塑作品《世界》(Le monde),约 1981 年。照片由 Laurent Codominas 拍摄 © 2010 Niki 慈善艺术基金会

 

Niki出生时名为Marie-Agnès de Saint Phalle,后来母亲改为Niki de Saint Phalle。幸福的童年治愈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则需要用一生去治愈。Niki 的父亲是一位法国银行家,母亲是美国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母亲从小就对 Niki 严加管教,压抑的生活环境让她痛苦不堪。经济危机导致了在纽约工作的父亲破产,他们举家辗转数次。

 

 

虽然出生于看似条件优渥的家庭,但后来经历了起伏跌宕的变故。加上脾气暴躁而极为严苛的母亲和乱伦的父亲,弟弟妹妹成年后的相继自杀离世,这一切对于 Niki 而言,家似乎不是她驻足停留的温暖的港湾,而是人间炼狱。成年很久过后她才向众人揭露了不堪回首的往事伤疤,那是一个关于“酷夏与蛇”的故事。

 

 

 

 

 

1992 年,她在插图回忆录《我的秘密》中首次透露了自己在12岁时遭受父亲性虐待的故事。1942年的暑假,Niki 走在美国一个乡村的小路上,不小心摔倒在了田里,因为她看到了一只来势汹汹的蛇,身子盘缩在一块石头上并堵住了她的去路。那一刻她仿佛石化,受到惊吓的她身体僵住并不得动弹,导致很多天之后,Niki每每回想起来仍然汗毛竖起,惊吓犹存。

 

她在回忆录中第一次详细的叙述了,就是在那个夏天,她35岁的银行家且出身贵族的父亲,对她进行了禽兽般的劣迹与性侵害。一时间羞耻、害怕、愤怒与信念的崩塌裹挟着一个只有12岁的未成年女孩,在一刻她只感受到了世界巨大的虚伪感与荒诞,她突然意识到了所有一直以来她所接受的教育便是被“强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日后的艺术创作中,梦魇伴随着无数的怪物与蛇的元素被她经常运用在作品中,她称这些元素都代表着男性的恶习与危险中自带的野蛮性,原始性,与强迫性。

 

酷夏的蛇与父亲的行径,犹如毒液般吸食着 Niki 的精神,在成长的路上她一直学着与这股邪恶力量共舞,接纳它并尝试着释怀与共生。她的悲惨遭遇,给她带来的侵略性的打击是不可逆的,也因此在性格方面造就叛逆的性格,这使得她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她几经辗转多个学校,被依次除名,仿佛这个女孩被全世界都在抛弃。但好在,她最终从马里兰州格伦科的 Oldfields 学校顺利毕业。

 

 

 

17岁的 Niki 每日沉迷于浓妆艳抹并流连忘返于纽约丰富的酒吧夜生活,这是她用来逃避自己的梦魇家庭的唯一途径,那时的她曾经想成为一名演员并非艺术家。同时 Niki 在她模特生涯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时常出现在法国版时尚杂志,如Vogue, Elle和Harper’s Bazaar等,甚至曾作为《LIFE》杂志的作为封面女郎。

 

 

 

 

18岁的她与Harry Mathews坠入爱河并私奔到法国,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一女,从此开启波西米亚式的自由生活。就在 Niki 以为她可以完全可以埋葬自己不堪的童年往事回忆,与自己的原生家庭亲断联系,并组建属于自己的幸福之家时,丈夫的出轨使得这个一家三口之家最终以破裂告终。

 

尔后,Niki 勃然大怒,甚至一度想自杀放弃生命,并对丈夫的情人大打出手。她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开始收集各种刀具制品,将它们藏匿在包包里,甚至在床垫下,以随时威胁身边的人们。她一直以来精神受到很大创伤,备受狂躁症的困扰。后来,她被送往法国尼斯的一家精神病院,在那里接受了电击治疗。

 

 

 

 

在治疗期间她不断向内求索,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最终拯救她,阻止她走向毁灭的便是艺术,从此她开启了艺术治愈之路。在后来的医生以艺术家朋友的建议下,Niki 并从此走向了艺术自我疗愈之路。在她日后五十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自我斗争,才渐渐从过去的泥泞沼泽中走出...... 

 

 

 

 

作为独创“Tirs” 射击画的第一人,Niki 用.22口径的步枪射击并刺穿油漆包,将其中的内容物释放到石膏浮雕上创作了一系列画作。她用各种发现的物品和玩具拼凑起来,贴在木头上,有时还加入聚乙烯等其他材料,制成作品,用枪射击作品中装有油漆的容器,这一动作产生了一场真人绘画和戏剧表演。

 

 “我向所有的男性开枪,不管他们是大是小,是胖是瘦,我向我父亲开枪。照片上流淌的颜料如鲜血般流淌,让我感觉仿佛杀死了画作,这一切使我变成了艺术的恐怖分子。” 

 

这一枪枪伴随着流淌的颜料,是她对男性的不满以及对于自己过往经历的反击,正如 Niki 所言,每一枪的设计都是对过往的释怀,是对灵魂中悲痛的告别,是一次次自我治愈的行为。这一大胆前卫的行为引起了众多电视媒体的关注,并将 Niki 推向了前卫的艺术反叛行列,也因此 Niki 成为新现实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Pirodactyl over New York (1962). Guggenheim Abu Dhabi.

 © Niki Charitable Art Foundation

 

 

 

她的第一批射击画作于 1961 年在Pierre Restany在 Galerie J 组织的 “Tir à volonté” 即“随心所欲的火”展览中展出,其中 Leo Castelli、Robert Rauschenberg、Jasper Johns和所有新现实主义运动艺术家均出席了该展览。

 

1962年,她用枪在布满当权者象征的画布上射击,她用铁丝网搭建一个联体人,以命名为《肯尼迪—赫鲁晓夫》,美国总统手持弹头,苏联总理戴着咧嘴大笑的面具,头部缩在一起,用嘲讽的方式把两个政治人物装扮成胖女人的形象, 在身体内加上红色颜料袋后涂上石膏,也贴上各种玩具枪等武器模型,枪击造成的洞让颜料涂红了整个身体,如同流血。

 

离经叛道的性格和悲惨的童年遭遇,在她的内心埋下了一颗强有力量的种子。她反传统,并敢于挑战权威。她想要反驳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看护者所承担的传统角色这一观念,由此 “Tirs” 射击画的形式正是作为一种表演形式而具有力量,将侵略性戏剧化,以抨击并不断向男权社会发出挑战。

 

 

 

“为什么叫 Nana?首先因为我自己就是 Nana。我的艺术反映了我个人化的情感和最让我动容的主题。由于长期以往妇女受到社会束缚与压迫, 在当今社会,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尝试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贡献。”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首次通过女性可以不需取得丈夫同意而独立工作,可以自由管理自已的私有财产、独立开设银行账户的法律条例的立法,标志了法国女性在二战后获得投票权之后在经济、法律方面进一步获得独立的公民权利。

 

 

 

 

同时,Niki 又受到了身边好友与妹妹同时期相继怀孕的启发,结合时代背景下开始向女性身份角色的转变而探索,创作了名为"Nana"的系列作品,“Nana”一词即法语中“女人”的俗称。这些名为Nana的雕塑由羊毛,布料和纸浆制成,真人大小,自在的舞姿,是新娘、是母亲、是无数女性的精神化身。

 

就在法国刚投票通过允许使用避孕产品的法律条令时,Niki的艺术创作深刻地融人到女性解放运动中,其中Nana系列中最大、最著名的要数HON 它是1996年为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创作的大型雕塑,Niki 与她的第二任丈夫 Jean Tinguely 和 艺术家Per Olof Ultvedt 合作创作。

 

这个斜倚的人物占据了整个展厅,参观者可以通过大腿之间的门进入。这些作品用“变形”的方式体现出对她所曾接受的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中女性性别认同的继续提问、彻底反叛与摒弃。

 

 

‘Hon – en katedral’ at the Moderna Museet in Stockholm (1966)

 

 

“我曾认为戏虐并挑衅宗教和权威是最有力的主题。但后来我明白,没有什么比享受喜悦本身这个主题更给予人冲击力。”

 

这时的Niki变得比过去更加柔和,她不再直接抨击宗教与权威,而转向了一种“以柔克刚"的形式,去通过喜悦的形式传递着她复杂的内心世界。Nana系列毫无疑问是充满了快乐与喜悦的,但同时也充满着倔强的爆发力,她们用夸张的体态向世人展示着想要挣脱世俗束缚与社会枷锁的勇气和决心。

 

 

 

 

“我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人们可以来并感到快乐的地方:一个欢乐的花园。”

 

 

 

 

受到安东尼·高迪设计的巴塞罗那桂尔公园、博马尔佐的莫斯特里公园以及费迪南·谢瓦尔设计的理想宫的启发,Niki 下定决心也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且第一个由女性设计的花园。于是她开始学习建筑知识,以塔罗牌作为灵感启发,用尽毕生的精力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打造了塔罗花园。

 

始建于1976年的塔罗花园,选址在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一座森林里,这个历时20多年的花园在1998 年向公众开放。花园中的城堡、神鸟、恶龙、魔鬼、公主,女骑士形象,几乎抒写了她一生的挣扎与反抗。该项目完全由 Niki 自己出资完成,并邀请了来自阿根廷,苏格兰,荷兰、法国的数十名艺术家朋友来帮助她完成这件巨作。

 

 

 

 

众所周知,高迪在金主的资助下打造了桂尔公园,但 Niki 不想受控于任何人,于是她将实践扩展到各个领域,如书籍、版画、电影、剧院布景、服装、珠宝、家居及香水等,以此筹备全部的资金用来建设属于她自己的理想之园。

 

 

 

 

“拥有一种新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二十世纪被遗忘了,我们以一种古埃及的方式工作着。塔罗花园不只是我的花园,也是这些帮助我的人的花园。它以困难、热情、执着,以及最重要的信念建成。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就像所有的童话一样,在找到宝藏之前,我在路途上遇到了龙、男巫、魔术师,以及皴天使。”

 

 

 

 

“加州让我的灵魂重生,让我的眼界震撼,”她说道。“大海、沙漠、山脉、广阔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和浩瀚的空间。我接受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并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发现体现在我的作品中。”

 

20 世纪 90 年代初,Niki 的第二任丈夫兼艺术合作 Jean Tinguely 去世,她心情沮丧,身体状况也不佳,于是她从纽约搬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她称此为“重生”。

 

 

 

 

此时的Niki 学会了处理饱和色彩和闪烁反射的新技术,以捕捉新家的精髓。她的主题变得更加轻松,倾向于体育人物和动物,同时她仍然创作了有关枪支管制、妇女权利、艾滋病意识和全球变暖等主题的政治作品。

 

 

 


2000 年,她开始创作 Queen Califia’s Magical Circle雕塑,以纪念加利福尼亚州的传奇女王Queen Califia而命名。这是她在美国唯一的雕塑花园,该花园位于距离圣地亚哥市中心约 45 分钟路程的Kit Carson Park内。

 

 

 

 

在 Niki 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被贴上“女性艺术家”的标签,她必须证明自己的艺术水平与男性艺术家不相上下。作为一名女性,有时她的艺术并不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而是她的外表、婚姻和孩子......

 

她那离经叛道的性格,她反传统,并敢于挑战反权威。她想要反驳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看护者所承担的传统角色这一观念,并不断向男权社会发出挑战。

 

正如Niki所言:“艺术创作是我的归宿。我的困境,由它展现,受它启迪,因它消解。”而这位伟大的女性终其一生都在与艺术共生,并试图挣脱泥沼,最终绽放出摇曳的绚丽花朵,留给了世人一个馥郁芬芳的精神乐园。而此刻看文章的你我,这一刻我们都是Nana!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底部关于我们

发布时间:2020-03-24 00:00:00

 

寻觅遥远的相似性关于艺术,设计,音乐,时尚和非日常生活。

MEFine觅范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ins、抖音、小红书、头条、视频+网站综合性传播+公关策略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info@mefinemedia.com
商务合作:jasonbai@mefinemedia.com   |   +86 15810181029

 

About · 关于MEFine             Contact · 联系我们

 

京ICP备20007742号

 

营业执照             SEO

底部微信

发布时间:2020-02-17 00:00:00

mefine

底部图标

发布时间:2020-02-17 00:00:00

mefine   mefine    mefine   mefine

COPYRIGHT © 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