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发布时间:2020-09-01 17:22:40

觅范

 

 

搜索
确认
取消

活动回顾丨设计的灵感并非玄学

  • 发布时间:2022-05-0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活动回顾丨设计的灵感并非玄学

【概要描述】

  • 分类:News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5-06 14:33
  • 访问量:
详情

当设计师在谈论灵感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在每一次的“灵光”乍现,每一个 “难题”与“困局”迎刃而解的背后,是否有着核心的底层逻辑与思考?Roca Beijing Gallery设计互说第十一期,邀请普罗建筑的联合创始人常可、PRO.&混合媒介艺术服务机构的联合创始人洪昀,以“灵感之光”为话题展开分享与对谈,他们以各自的专业角度,从空间设计与数字媒体创作的视角,给出了各自对于“灵感”这门“悬而未玄”的话题的解答,本文为当晚直播观点实录梳理。

我曾经在荷兰的时候,大家都共同生活在社会里,人和人之间的连接非常密切。回到国内,我想把“共同体”用设计表达出来。作为创意工作室,灵感不仅是我个人的事情,同时也是整个工作室推进的逻辑。普罗的定义包含两方面:普适、包罗。我们想要做普适的东西,而不是那种特别艺术品化的东西,或是带有个人标签的东西。普适可能会偏向基础设施或更容易生活的东西。包罗就是根据不同的项目,会加上特色。
 
产生灵感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工作方法。我们希望把中国当下特别复杂、有意思的社会现实抽取出来,通过对社会的持续反思,利用大量方案或设计转化为行动,从智库变为行动库。再通过反思形成方法,通过方法反过来再认识新的现实。最终会形成一个往复不断的递进过程,灵感在此产生。
 
 
我分享的第一个项目是“活塞公寓”,把七天酒店改造为长租公寓。我们实地考察后发现了问题:房间过小,如果满足长租公寓的要求摆放家具就会没有空余空间,这种状态下在里面生活的人跟房子之间处于排斥的状态,无法和房子形成共同体。为解决问题,我们想把所有功能性的东西集成在一起,于是有了装置化的设计。它集成了桌子、书架、柜子所有的功能,可以在房间里面移动。同时,床兼具沙发的功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场景去分割这个房间。这个设计在酒店里会像活塞一样运动。个人的生活通过这样的设计表达出来,与外部是有关联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事,要形成和社会的连接、共同体,我们用这种明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了。
 
 
第二个项目是“无廊之家”,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这种长条的房子如果后面是走廊,前面全部是功能房间,艺术家创作的时候无法和其他地方产生连接,会处于封闭的状态。我们首先做了研究,把艺术家最基本的睡觉、吃饭、画画等需求变成图解,后来我们决定取消走廊,变成互相连接、包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艺术家的工作与生活形成了更紧密的共同体。当他不需要思考这些功能的时候,就能很自然的开展艺术创作。这和传统房子很不一样,更像公共建筑。
 
 
第三个项目是我们在通州改造的园区“普罗城市”。通州有高速城市化的印记,但是又保留着郊区低密度城市肌理。园区位于人工开挖用来泄洪的减河与主运河的交汇点,在大运河上形成了一个岛屿的形态,而运河本身周边也就此形成了减河公园等自然休闲的场所。围着基地周边,是一些建成十几年的低密度住宅小区、北工大的通州校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沿街商业。我们第一次到达厂区就被尘封的大院气质所吸引。原来这里是菲美特金属制造厂,甲方想把它做成一个封闭的园区。但我们考察后想把它相对打开,做一条路径使其成为城市与自然领域的过渡。由于产权的限制要求,所有的建筑改造都要严格按照原有旧建筑的轮廓线来设计,位置不允许变动,只能简单在外表上改造它。我们在适应原来空间需求的基础上,变成了新的、不同种类的办公空间,进而组合成了丰富的小城市。
 
 
我们设想有一条通道,能从城市一直延伸到河边,从而激活原来不能动的园区,变成一个市民性的空间。在这里办公依然和城市是共同体,而不是圈在一个小空间里。通过设计一座贯穿园区的“城市之桥”,将园区靠近住宅小区的入口与运河岸边的入口直接相连接,这座桥就会被识别为城市的公共体系。双向的识别创造了有趣的二元关系,消解了原始园区不可变动的布局所带来的一元同质化。通过这种策略化与轻量化的局部景观设计介入,我们仍然可以创造前所未有的“城市性”,从而达到城市更新。
 
 
园区里还有一部分房子原来是宿舍,我们改造成了美术馆。美术馆室内、室外都可以成为展示的空间,它像一个街道融到整个园区里面。对于整体外部设计,我们希望人们能隐约感觉到这里曾经的厂房的历史,但又不希望用符号化的冰冷的“工业风”来进行一种简单强制的表达。相反,我们希望体现一种温暖的“工业美学”。通过“办公之仓”的概念,改造后的建筑将被感知为一个具有科技与未来感的“新仓体”,而不仅仅是一个“金属厂的改造体”这样简单的历史符号。通过立面陶板与陶棍的详细纹理设计,希望人们能驻足并仔细的品味这样的“办公之仓”所带来的美学意味。
 
 
第四个项目是“每个人的学校”。我们对学校的思考是不仅仅服务于学生,同时也服务于教师,甚至是学校周边所有的家长、居民以及跟这个城市有关系的人。这个学校是我们为深圳侨东学校做的方案设计,学校本是公园里的一块地,夹在公园和社区之间。我们让学校作为中间的介质,把社区跟公园连起来。学校、社区、公园之间没有边界,通过架空让底部有自由的操场和公园融在一起。公园的游人可以穿过学校底层的一些空间,家长可以在公园看到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学校不再是学校本身,它跟城市融成了一体。同时让开了高层建筑的视线通廊,原来人们能看公园,现在依然可以。城市中的建筑应该考虑所有人的感受,这样人们才能感觉到这个学校是属于我的,我们是共同体。
 
 
第五个项目是“博物馆茶厂”,位于江边三角形的地上。传统的茶厂有展示、制作、办公的空间,我们想颠覆原来的关系,创造性的把工厂放在中间,让几个展馆围绕着它。在参观展览时能直接看到工人们制茶,工人们制茶时也能看到展馆中的人对他的关注,二者成为了共同体。此外,建筑随着江河的漂流汇聚,形成了自然、错落的建筑体。
 
 
最后一个项目是在深圳做的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蛇口渔港的城市设计。我们要在更大的城市尺度上,把原来的老渔港、新综合体、文化博物馆等统一在一起。作为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要全面考虑到游客、渔港工作人员、当地居民,还要考虑渔民对渔港和城市的认同感。我们在设计中没有凸显任何独特的形体,把渔港、商业、博物馆全部统一到了一个形式里。
 
 
灵感对于我来说,是持续关心社会、思考问题,不断反思在社会里人和人之间能发生一些什么关系。在不断的思考中,灵感可能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并不是我去找灵感,而是灵感来找我。我们工作室的定位是创意工厂,一年要做几十个项目,但不管是方案还是最终落成的东西,所体现出的理念可能有很多相似性,但每一个都是针对具体的情况所生成的。我不依赖于灵感,也不依赖于任何的风格,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的工具或灵感来源。灵感是以群组的状态推进的,每一个单独的设计灵感都不会大于整体群组的推进。我们依赖创意,但创意产生的过程有一些理性的因素在里面。
如今人们处于混合的空间里,在实体空间背后有许多无形的数据和信息作为支撑,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有计算的能力,所以它会把处理过的信息反哺给物理空间,从而形成循环。
 
 
我们工作室PRO.&的专业定位不是数字媒体,也不是艺术科学,而是混合媒介。混合媒介就是把虚拟和实物彼此交融的一些新的媒介手法带入到未来可见的需求里。&这个符号本身有联结、结合、不可或缺的含义,它是一个结合理性和感性的双螺旋,这也是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新理解。我们希望现实和数字彼此交叉融合,为今后新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我们主要的方法是利用AI人工智能算法、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这些混合的媒介,具体的技术有常见的面部识别、动态捕捉、传感器等等。目前我们服务的客户由国内外知名品牌构成,比如欧莱雅、Harry Winston、花厨、穿越火线、王者荣耀等。
 

 
首先,我们想做的是从场景更新到规则创新。

 

我的第一个案例是欧莱雅“什么是多样星球”的线下展览。人类只是地球上简单的一个生物分支,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与我们共生的生命。“什么是多样星球”由欧莱雅与自然博物馆合作打造,是一场大型沉浸式互动游戏。我们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参观者进去后,在小程序可以选择自己的动物角色,通过跟随游走展厅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在参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答题、游戏、闯关、人工智能的方式互动。我们希望用户在旅程中可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并且用趣味性的互动方式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去采取行动,最后领养虚拟动物,完成对信息的传播和分享。

 

 
第二个案例是位于南京园博园的花厨餐厅。客户想完成从餐饮到综合生活方式的转换,所以在这里设立了沉浸式剧场。剧场大概一百多平,我们结合品牌特性进行打造,最终目的是深化品牌花厨的印象,其次是希望大家来到这里能够见证这些美好的空间,最后是希望能通过互动体验,比如为求婚、过生日的特殊使用场景客户创造机会享受个性化的空间。花厨主要用花卉做餐饮,我们把来自12个月份的花与食谱相联系,作为主要的视觉元素去处理。同时,我们也有AR的互动。人们可以在沉浸式的展厅捕获花朵,进而点击了解更多花隐含的美好寓意,还能看到花厨在相关菜肴里如何烹饪。
 

 

第二部分是从体验到链接。

 

我们一直在做数字性的体验,也在尝试把用户和品牌、用户和用户之间连接起来。在Harry Winston的合作中,我们先构建了RSVP系统小程序,没有到现场的人可以先去预约。有四个板块可以在线下参与,其中有一个板块叫邮“见”纽约,使用者可以在此集邮,把所有美丽的产品记录下来,客服会把数字化的邮戳印在页面上。
 
 
这个案例是非常新颖的业态,叫“24小时智慧型的阅读”。这个书店在长沙,旨在传承和发扬湖湘文化与精神,以书单为阅读提案,探索和引领数字时代的城市阅居生活方式。整个书店全部都是数字化的,包括里边的每一本书、每一个书签、每一个产品全都有自己的数字标码。我们通过一个像门一样可以打开、闭合的书架,做了数字化的转译。通过运用RFID的手法,大家拿着书来到感应器前面,可以把书上传到书架上去得到更多信息。其中有个特殊的运营板块——主理人推荐。以1+N的主理人架构,打造不断刷新的城市阅居生活提案。主理人推荐是一直更新的,所以我们的系统也在更新。每一期的主理人知识型不同,有特色的书单,他们拿着自己的标签来到现场,大家可以查看这一期主要推荐的书,以季度为周期,用流动的内容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居沉浸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屏幕有几种模式,在互动、剧场、直播时可以切换成不同的形态。互动的RFID装置全部是数字化,不需要任何一个工作人员。
 

 
第三部分是从内容到流量。
 
成都的farfetch装置是一个T台的形态。人们走在上面装置就会识别服装的颜色,生成音乐,并且把它可视化到后边的背景。成都人民的接受度非常高,达到了1万人次的线上传播和分享。

 

 
我们也会给哔哩哔哩做线下展会,用多媒体的手段帮助它更好的展示理念与产品。像迈凯伦这种关于车的广告,我们用了全息的手法,里面是实体产品,外面是虚拟的飞驰而过的车,这样可以更好的演绎产品的属性。穿越火线的线下体验是比较有意思的项目,线下有一套实体的战斗模式,参与者可以带上枪,分组去体验。我们负责做整个环境灯光的系统,比如对战的时候,我们会把灯光调为两种不同的颜色,去配合战争的此起彼伏进行处理,实时对接用户在体验时的紧张程度。
 

 

 
除了正常在做的一些项目,我们还做了感兴趣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获取灵感的方式。疫情期间隔离在家或许会身心不平衡,我们想让人们单独在家的时候也可以得到社交活动的补充,从而使身心变得平和。唠嗑这件事自己在家是否可以完成?坐下、躺着时是不是也可以侃山侃地?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做了AR的互动程序,它是关于“嘴”的互动声音系统,利用这个行为制造了一个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媒介。

01

Q:怎样在工作中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常可:在工作中很难纯理性。做设计的人有程序、方法,有的人会恪守程序,我不太一样。虽然我也有方法,但我更关注那些破坏性的、超出理性的东西。如果人长时间在所谓的理性当中,这时已经不理性了。我会通过理性的方法开始,往下继续则会顺应感受的指引。我和合伙人做设计时会不断的争论,最终讨论出来一个团队都比较接受的结果。做建筑不完全是艺术,我希望尽量让更多的人认可。和团队争论的过程中可以延缓我做决定的时间,同时促使我进一步深入思考。

 

洪昀:项目多了以后,追求的是效率和结果,必须对客户有所交代,所以没有那么多充足的时间让我反复琢磨、等灵感点。我在团队里的角色是策划和策略,在前期必须消化很多知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客户梳理需求。前期我必须是理性的,但是在之后设计制作的工作里,会寻找方法的突破。项目想要直击人们心灵,需要找到好的形式,既符合客户的需求又让用户觉得很有意思,这是很有难度的。

 

02

Q:通过什么来激发和培养灵感或创造性思维?在怎样环境中可以激发创造力?

 

常可:创造力不是想激发就能激发的,关键在于你经历了怎样的磨练、对东西有多大的感知。就我而言,越安静、越放空自己的时候,就越容易激发创造力,简单的通过环境无法激发创造力。

 

洪昀:我看类似的项目对我激发并不大,但是有一些主题相关却用了其他的手法的项目对我来说借鉴意义更大。我想一个问题会耗费很久的时间,累到一定程度我会自己放松,坐公交车转转。脑子里的想法是停不下来的,看过的所有东西就像洗衣机一样一直转,在放松时可能突然会转出一个想法。

 

03

Q:在接到每一个项目任务书的起初,是否有一套既有的逻辑与思考方法?

 

常可:做建筑设计有很多客观规律,很难超越规律。我们接到任务书的逻辑是先思考能否不遵循一般的道路,慢慢设计就进行下去了。在众多项目中,我最喜欢做的就是不会做的和没做过的项目。

 

洪昀:每个公司都有项目管理的一套方法,甚至有自己的管理工具、平台,这样才能确保无论接哪个项目都能运转。但是这个方法可以视情况灵活一点。

 

04

Q:当灵感到来时,会马上记录下来吗?

 

常可:我想到词汇会记录,但是过后再翻看我记录的东西,我会想不起来当时真实的感觉是什么。有灵感的时候,可以记录下来,如果涉及阐述方式之类的事,最好当时就完成,或者把它逻辑化。

 

洪昀: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惜这么多年我都没培养成功。我发现大家的每一个想法都很闪亮,但有的人做成了,有的人没做成。只有把这些想法切实的落到点上才算结束。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底部关于我们

发布时间:2020-03-24 00:00:00

 

寻觅遥远的相似性关于艺术,设计,音乐,时尚和非日常生活。

MEFine觅范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ins、抖音、小红书、头条、视频+网站综合性传播+公关策略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info@mefinemedia.com
商务合作:jasonbai@mefinemedia.com   |   +86 15810181029

 

About · 关于MEFine             Contact · 联系我们

 

京ICP备20007742号

 

营业执照             SEO

底部微信

发布时间:2020-02-17 00:00:00

mefine

底部图标

发布时间:2020-02-17 00:00:00

mefine   mefine    mefine   mefine

COPYRIGHT © 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