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建筑的前世今生
- 发布时间:2021-01-0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来到印度东部的贝尼亚库普尔(Beniapukur),这里气候十分炎热,英国人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效仿,英文“veranda”一词是来自葡萄牙语“varanda”,而“varanda”一词则来自贝尼亚库普尔方言,英国人称之廊房。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气候地域特点结合的建筑形式十分受东南亚地区欢迎,看似简单的回廊,是行人的“遮阳伞”,也是“避风港”。
传统南洋建筑的起源保留较为完善的可以从新加坡的店屋说起,新加坡的各色店屋记录了一辈辈华人南洋奋斗史。店屋通常从街道的一头开始,一家家排列到街道的另一头。店屋的正面看起来相当狭小,只有四五米宽。木梁架在两侧的承重墙上,支撑起各个楼层。房顶搭上瓦,就成了一座的小楼。
然而,店屋内部别有洞天。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宽度的三四倍,直通后巷。屋内分割为楼梯、房间、走廊、厨房、厕所,中部还会留下天井。天井中养几盆花草,配一张茶几,很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店屋过度瘦长的比例常引起人们的好奇: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店屋主人把中国南方民居的风格带到新加坡。江南的水道旁,岭南的街道边,都有类似的瘦窄身型的民居和店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其实也有同样瘦长比例的民居,在英国人殖民之前,荷兰人已经带来了这种建筑特色。
而华人下南洋,就把家乡的建筑风格带到了新加坡。另一方面,中国建筑惯用木梁来支持房顶,传统的店屋也不例外,当地木材的承受力也就限制了店屋的宽度。
店屋的外部被殖民地政府束手束脚,可店屋内部是主人说了算。店屋虽窄,但都保留了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天井结构。有的店屋按照中国传统,采用完全开放的天井,从三楼直通一楼,成了一个小型庭院。有的店屋在天井上支起小亭盖,以避免水涝和过强的日照。在狭长且两侧封闭的店屋中,天井改善了采光和通风。
新加坡更为特别的是还有一种风格叫做peranakan pattern,“peranakan”一词通常是说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土生华人,而这种特定的风格衍生出了很多南洋风格的图案、瓷砖、装饰艺术,因此许多室内设计也带有浓郁的南洋风格。
南洋建筑装饰陶瓷砖图样
而华人将这种建筑风格带回中国即为骑楼,骑楼作为一种近代商住西式建筑,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的主城建筑),当时的人们放弃了砖石结构,而是大胆的采用圆柱支撑,建立起了宏伟的神庙殿堂。
与砖石结构相比,圆柱间的空隙不仅增加的神庙的内部空间,同时也最大程度的将光线引入进来,使神庙内部的殿堂显得更加神圣庄严。
骑楼从最初的单边外廓,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骑楼的女儿墙镂空较多,南洋地区的骑楼更为独特是得益于其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洞口,不仅美观,更减少了台风对建筑的破坏。与海南、厦门的骑楼不同,广州潮汕地区的骑楼更为不同的则是骑楼与牌坊的混搭,呈现出别样的美感。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建筑也借鉴了一定的骑楼特色,发展出了现代骑楼建筑。虽然风格为现代建筑,但保留了罗马柱或其他风格柱子与连廊的风格,也保持了建筑物一楼为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
南洋建筑风格里的美也会糅和在现代建筑中一直延续下去。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底部关于我们
寻觅遥远的相似性关于艺术,设计,音乐,时尚和非日常生活。
MEFine觅范是以微信、微博、Facebook、ins、抖音、小红书、头条、视频+网站综合性传播+公关策略媒体平台。
投稿邮箱:info@mefinemedia.com
商务合作:jasonbai@mefinemedia.com | +86 15810181029
About · 关于MEFine Contact · 联系我们
底部微信